听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》一课有感
------朱催翠
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》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,文字简练
优美。精美隽永的短文不难理解,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了解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---花种在临街的
窗户外面让别人看,感受他们这种“人人为我,我为人人”的崇高精神境界。
刘丽华老师也是巧妙的运用课件将我们带进德国,去领略德国的风光,从而提出疑问“作者对德国
最深的印象是什么”?引出课文
这时候刘丽华老师又发出了疑问“我们看到的有——的花呢,请学生上来填写,当有位学生写到
了花团锦簇的花时,她巧妙的运用自己的方法告诉学生“花团锦簇”的花有点重复了,可以说是“
花团锦簇”的景象,这样既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又纠正了她的错误。
作为一个刚进教师队伍的我无时无刻都应学习,针对刘丽华老师刚刚这一片段我也陷如深深的思考
当中,如果当时站在讲台上的是我,
该怎么来处理这样的事件,是不是一口就否定了学生的错误呢?
对于如何评价学生我做出了这样的反思:
1评价是激励学生发展的“泵”
评价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,而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泵。发展性评价,既是一种教育理念,也是一种
教育方法,融入每一堂课,每一个教育环节之中,使其成为一种微妙的教育工具。
2、捕捉最佳教育时机
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赏识,怎样艺术地鼓励学生的进步。评价,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,贯穿于
课堂教学的始终,教师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,是孩子们的阳光,是课堂生命,极大地激
发孩子们的兴正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,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。这种评价低点,小
目标,勤评价,快反馈的做法,学生最感兴趣,最容易接受,也最能拨动孩子的心弦。
3、成长记录 记录成长
成长记录袋(或档案袋)作为一种新的评价方式,在语文、数学、外语、科学、艺术等学科中得到
比较广泛的应用。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,并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改进,激励
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。
4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
究竟谁是评价的主体?这是评价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。以往,教师是评价者,是绝对的权威,学生
只是被动地接受评价。如今,评价的主体在发生变化,实验学校鼓励学生本人、同学、家长参与到
评价之中,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
由此我们不难看出,如今的评价,关注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,而且包括过程和方法,尤其是解决
问题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。
透过这些细小的变化,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教育观念的变革。正是这一小小的改变,极大的释放了
学生的创造潜能,调动了学生学习和积极性
朱催翠